1、鐘老師,有些人在放苗前肥水時會潑一些光合菌,光合菌不是可以和藻類競爭從而瘦水的嗎?為什么放苗前肥水還加光合菌?
您好,也很好理解,光合細菌是水域原籍菌,綜合效果好,凈化水質比較生態友好型的,并可吸收降低氨氮亞鹽,所以,放光合細菌也無可厚非的,再加上現代水產水質環境都不太好,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藻類過濃,用它來競爭一些藻類營養(主要是競爭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類營養),使藻類不過濃,也是非常好的呵;我說的意思,主要是控制藻類不過于濃厚,如果你的池塘歷年來就是比較清瘦的,則你可以不用光合細菌;
正是因為現代水產藻類不好控制,容易過于濃厚,所以,甚至一些地方(指歷年來藻類都過濃厚的,特別是內地淡水區),甚至都采用清水放苗的模式,就是不培藻直接放蝦苗的,也多了去了;所以,總體上就是為了控制藻類的;
但是沒有藻類又不行,因為藻類提供水體70%的溶解氧,所以,往年水質清瘦的地方,還是要培藻放苗的,但也要控制藻類的濃度,不能過濃呵;
還有一個大家都沒有弄明白的地方,特別是對于養殖南美白對蝦品種來說是關鍵的,就是放苗前PH最好是在7.8-8.2之間,這是成活率最高的PH范圍,超過這個范圍的成活率就要差一些,特別是不能高于PH8.5,這是一個閾值,因為在PH高于8.5以上時,水體中的鎂離子含量非常低,既使是你加了硫酸鎂,例如按你的設想加了200公斤的硫酸鎂/畝(水深0.6米放苗水深),本來鎂離子會提高50ppm的,但你檢測時就是檢測不到,檢測只有15ppm左右,這時你關注一下PH值,如果PH高于8.5的,則你想辦法把PH降低到如8.5以下,最好是降到8.2以下,再去檢測,你就會發現鎂含量升高了很多,你加進去的50ppm的鎂,都檢測出來了;當然,包括原水中的鎂,可能不止這50ppm;
特別是對于內地淡水養蝦的,這很重要,因為內地的地表水中的鎂含量幾乎是0,完全依靠外源添加硫酸鎂來增加鎂含量,如果PH不能控制好,則加入的硫酸鎂,幾乎等于白加了;因為大多數呈不溶解狀態,我估計至少70%你添加進去的硫酸鎂沒有溶解出來;
所以,這與PH有關:內地淡水養蝦,一定要在放苗前,把PH控制在8.5以下才行,既使是養殖全程,也要控制PH不超過8.5,怎么來控制PH值呢,一是要控制藻相不能太濃,二是一旦PH過高,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添加檸檬酸,哪怕一畝用50公斤一水檸檬酸,不惜成本,也要把PH降下來,不然的話,你添加了幾百公斤硫酸鎂,也等于是白加;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一水檸檬酸只需要10公斤/畝左右就能降下來,而且檸檬酸不僅沒有任何副作用(采購食品級的),而且也是屬于農業部合法的飼料添加劑目錄中的品種,而且它也是水產養殖的一種高效碳源(等同于紅糖的碳源效果),最重要的是,放苗前用檸檬酸,還可以幫助你絡合重金屬,因為它是三羧酸,可絡合重金屬的,我們常用的EDTA是四羧酸,其實絡合原理是一樣的;且更便宜;
我們基地的工廠化養蝦池中,為了降低放苗前的PH值,曾經其中有一個池子最高添加檸檬酸為500克/立方米(其他池一般僅添加100克/立方米左右),什么意思呢,這相當于外塘一畝(1米水深的話)添加了333公斤檸檬酸/畝,你想想吧,相當于一畝添加666斤檸檬酸,但我們基地的這一批添加了大量檸檬酸的工廠化養蝦效果非常好;我的意思是不用擔心檸檬酸加多了有副作用,實際上完全沒有副作用,而且有非常正面的作用的;
所以在這里,我反而是說到另外一個事,就是放苗前一定要控制好PH值,甚至我有一個文章講到,養蝦就是PH為王,誰控制好全程的PH值,誰的養殖成功率和成活率和產量就非常高,這關乎一鎂的溶解性,也關系到藻類的品系;
另外,PH低可帶來聯動效應,就是在低PH下,池塘的藻相是以優質的硅藻為主的,且非常穩定,二是在低PH下,池塘的浮游動物也是以優質的輪蟲為主的;最后在低PH下,弧菌是不容易繁殖的,也可控制好弧菌;
這也就是為什么說,放苗前可以用點光合細菌來競爭藻相的原因之一,這也就是說為什么放苗前要控制好藻類不過于濃厚的原因,因為藻越濃厚,PH就越不好控制,PH就越高了,越不利于成活率,關鍵在于鎂的溶解度降低,還有各種聯動的生態系統的變化等;
嚴格按照強微的用菌方案(在官網上有各種養蝦的模式的強微用菌方案),天天使用“發酵碳源”如“活力優水泰”等,定期使用強微乳酸菌,就能很好的控制平常的PH值和藻相,做到“菌藻平衡”等操作;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