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排污設施設備
① 傳統的“池外拔管”排污
池塘做成鍋形池底,中間凹處做排污口,排污口上裝罩網防止活蝦排掉,排污口通PVC管,通過地下連通到池塘外拔管井(集污井),拔管井統一有涵管排到外渠排水溝,需要排污時,在拔管井(集污井),拔出套管,利用水位落差壓力,污水被壓出,排入涵管排走;
“池外拔管”方式的隱患1:蝦場往往幾個池塘統一用一個拔管井,這就要求必須注意能及時排走井中所有污物,以防止各個池塘的病菌,通過統一的拔管井,相互感染;
“池外拔管”方式的隱患2:排污口的設計,應能防止排走活蝦,要有網罩蓋住,缺點是受罩網孔徑的限制,無法排走死蝦和蝦殼,其實正是這些死蝦和殼,造成偷死和感染,以及氨氮亞鹽超標的風險所在;
“池外拔管”方式的隱患3:從池塘中央排污口到池外拔管井這一段地下管道,一直和池塘水呈相通狀態,管內厭氧環境會不斷滋生氨氮釋放到池內,同時也滋生弧菌等有害病菌;
.jpg)
②切割式吸污泵排污
購買切割式吸污泵,在底部為鍋形的池塘中央,再挖一個直徑1米深0.3米左右的鍋形坑,即池塘中間是鍋中鍋的形式,吸污泵就放在這個小坑中,開啟吸污泵就可以吸污了,這個方式對于之前沒有做拔管式排污設施的養殖戶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彌補方式,操作簡單,安裝簡單,也非常的方便;
切割式吸污泵最大的好處在于,可把死蝦和蝦殼切碎和吸出;也不存在上述“池外拔管”的所有問題;

④ 其他
高位池相底部為水泥底,或膜池底,少量有砂土底;前二者,可以考慮用更為智能化的清污機器進行清理,例如可移動式的清掃塘底污物機器,連帶吸出污物及死蝦死殼,若能做到這一點,則比上述三種排污功能更為強大,因為這是針對全池底部的清理,而前面三種僅僅是針對集中到池塘最中間的集污坑中的污物的排污而已;
若養殖全程堅持能做到:全池底部可移動式清理和吸污,特別是養殖后期天天堅持,則筆者估計畝產1萬斤是很輕松的事;
3. 集污設備和措施(解決青苔-粘滑-菌膜的關鍵),沒有集污的排污是假排污
這關系到高位池養殖后期常見的池邊長青苔、底部粘滑、池底生產菌苔粘膜等困擾蝦農多年的問題的解決;說到底,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集污沒有做好,有機殘骸沒有及時的集中到池中間集污坑內;
高位池雖是水泥底,但相比于同樣是水泥底的工廠化養蝦來說,它畢竟是外塘,接觸陽光,所以底部有機物殘留就會在池邊水淺之處長青苔(陽光可射到底的水淺處);
其次高位池面積遠大于工廠化,體量大,則集污難免不徹底(特別是易粘附有機質的膜底),又不象土塘有淤泥生態緩沖吸納體系,高位池底部是硬質的,只能形成膜式生態環境,所以久而久之,底部長粘滑的菌膜也常常發生,這都是有別于同樣是水泥底的工廠化的地方,若前期池塘底部集污做得好,可避免之也;
.jpg)
大水面的增氧機,外一層,里一圈擺放,形成旋渦水流,以利于集污
|
“沒有集污的排污是假排污”,只有將糞污-殘餌-死蝦和殼等有機殘骸等徹底地集中到池塘排污口鍋底,或鍋中鍋后,開啟排污設施設備才有效果;所以,集污和排污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① 逆時針旋渦推力集污:我們通常是通過水車和射流式增氧機形成的池塘逆時針旋渦,將池塘底部的污物,旋轉收集到池中央,再通過排污操作排掉;
建議用射流式增氧機更好,更適合于水深1.5米以上的高位池用于集污用,射流式增氧機必須用圍網圍起來,以避免對蝦進入機器造成傷害;
② 池塘四角盡量做成弧形或半圓,防止產生集污死角;
③ 底部盡量光滑:池塘底部進行光滑處理,若是水泥池的,最后用高標水泥光滑處理,若能采用光滑涂料處理,則是最好不過的;若是膜池,盡量采用光滑的土工膜或刮膜;
所以在進行排污操作時,需要事先關閉底增氧納米曝氣(以防止把底部污物揚起來),保持水車或射流式增氧機開啟狀態,等十分鐘以上后,再進行拔管或吸污操作;
一般排污可在喂餐后,蝦吃完后1小時再排污操作;排污時間大概幾十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