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修訂
池塘養蟹的水質維護重點:
一是維護水草的生長管理和營養控制,防止水草粘土、腐爛而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
二是水體水質要清爽,底質要干凈,防止有機腐敗,防止水體氨氮氮亞鹽和硫化氫超標;
三是PH經常性超高,需要預防PH過高,同時要定期補充水體總鈣。
螃蟹的生活史中歷經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幼體經過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3~15次左右的蛻皮成為成蟹,再蛻殼進行生長。
一、大閘蟹(螃蟹)養殖的水質-菌藻平衡-水草-浮游動物管理
⑴ 水位管理
把握“春淺、夏滿、秋適當”的原則,分三個階段進行水位調節。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份控制在1.2~1.5米(高溫季節可適當加深水位),9~11月 穩定在1.0~1.2米。特別要注意河蟹蛻殼期間應保持水位的穩定。
⑵ 水質-菌藻-水草-蟲類等控制管理
及時調控水質。水體溶氧應常年保持在4.5毫克/升以上,pH穩定在7.0~8.5之間,氨氮小于毫0.6毫克/升、亞硝酸鹽小于0.2毫克/升、硫化氫小于0.1毫克/升。
如有下列情況,需要換水或采取其它措施:
① pH小于7.2或pH大于8.8;處理方法看下表第3行;
② 池水透明度大于50厘米或過于渾濁而小于20厘米;方法看下表第3行的藻過于清瘦和過濃的處理;
③ 池水顏色顯著變暗,無機或有機懸浮物的數量增加,池塘水面出現穩定的泡沫,有機物多而耗氧量增加;方法看下表第4行操作;
④ 動物浮頭,池塘底質發黑。換水時先排除池底老水,后灌入外河新鮮水。每次換水量控制在池水的1/5,加水應選擇在凌晨或上午進行,不宜在傍晚加水。同時使用“強微脫硫化氫復合菌”(或“強微清流芽孢”)處理硫化氫問題,方法看下表第5行操作;
建議用菌來控制藻相和整體水生態環境。具體操作見下表,表中第1行和第2行是預防性操作,建議務必嚴格執行預防操作:
表1:螃蟹養殖全程用菌水質控制操作表(預防為主)
使用產品原理和目的
|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
1、堅持生物改底:可凈化底質,分解淤泥中的營養物質,成炎水草的優質和可持續的養份,水草不易掛臟,脆嫩而旺盛;
|
定期進行生物改底(必須操作項目)
⑴ 養殖前期3~4個月:每隔1天(可每縫雙號),使用“強微降亞清淤顆粒”15克/畝,單獨撒下去,或一天某一餐喂料時,拌到飼料中撒下去;
⑵ 養殖后期到上市:天天使用“強微降亞清淤顆粒”15克/畝/天,在一天某一餐中拌料撒下去;
注意事項:
① 拌料使用,操作方便,也利于有針對性的處理沉淀于池塘底部的糞便和殘餌;預防氨氮和亞硝酸鹽和硫化氫;
② 本方法原理是通過改底顆粒中的一種厭氧反硝化作用,進行長期輕微的抄底(不會造成明顯渾濁),把底泥中有機質分解,并翻上來,到富氧區進行充分有效的無害化處理,并成為藻相和水草的養分;最終底泥干凈,螃蟹健康。
|
2、拌料使用“活力99發酵飼料”:幫助蛻殼硬殼,提高采食量,同時補充水體碳源;穩定PH值,也培育水草
|
拌料用“活力99發酵飼料”(必須操作項目)
⑴ 無論投喂何種飼料,都可以按飼料量的20%拌料使用“活力99發酵飼料”;
注意事項:
① 本品“活力99發酵飼料”既是碳源,也是優質的氮肥,既可培育水體乳酸菌相,又可適當培藻和為水草提供養份,并幫助降低氨氮亞鹽,又可穩定PH值;
|
3、維護“菌藻平衡”:處理超高PH和濃綠藻水的操作:
|
抽查項目,發生問題才處理:
⑴ 觀察到水體清瘦,透明度大于50的:用“強微培藻酵素”1~2公斤/畝,進行追肥培藻;或用自制的
⑵ 觀察到藻相濃厚(濃綠藻等),PH超高如大于8.8以上,透明度小于20的:可用“強微降氨靚水乳酸菌相”250~500克/畝+紅糖2~3公斤/畝+水30公斤,放一氣石,充氣活化18小時以上,全池均勻潑灑,可清爽水質,提高透明度,降低PH,并幫助處理氨氮超標;
⑶ 觀察到水體藻濃,但PH偏低如低于7.2(但養蟹這種情況極少),氨氮不超標時:則可直接用生石灰5~10公斤/畝,化漿泡水潑灑,一來澄清水質,二來提高PH,三來壓制藻相;
|
4、懸浮物過多,水體渾濁,有泡沫等情況;
|
抽查項目,發生問題才處理:
⑴ 用“強微污沫濁消爽”(或“強微清藻芽孢”)處理:一包本品用于處理2畝水面計,用水泡開后均勻潑灑;盡量開大增氧,或配合增氧顆粒產品一起使用;
|
5、進入養殖后期,水體發黑,慢料時:適當使用“強微脫硫化氫復合菌”處理硫化氫
|
抽查項目,發生問題才處理:
⑴ 進入6月份后:螃蟹養殖中動物性餌料的殘留,產生過多的硫化氫,引發水色濃濁,底泥發黑,慢料,意識著硫化氫的超標:此時每畝用“強微脫硫化氫復合菌”(或“強微清流芽孢”)100克/畝,泡水潑灑,消除硫化氫對螃蟹的危害,同時有清爽水質、降低氨氮和亞鹽的作用。
|
6、蟹池水草黏泥,腐爛時處理:
|
抽查項目,發生問題才處理:
⑴ 先用先用45%倍的苯扎溴銨溶液60毫升/畝/1米深,每隔2天用1次,連用3~5次;稀釋300~500倍后均勻潑灑;有剝離臟泥的作用,并適當消毒;
⑵ 一天后,“強微降氨靚水乳酸菌相”250~500克/畝+紅糖2~3公斤/畝+水30公斤,放一氣石,充氣活化18小時以上,全池均勻潑灑。
即采用了先清場滅菌,后培菌分解的方法。處理后,水色過清的,適當追加發酵水肥培藻。
|
7、控制水生浮游動物
|
抽查項目,發生問題才處理:
⑴ 例如6月份正是紅蟲輪蟲生長旺季,由于部分養蟹池塘底部有機質較多,往往產生紅蟲輪蟲過度繁殖,從而影響河蟹生長,必須對紅蟲輪蟲進行人工殺滅。
具體方法:在早晨太陽未出來前,由于池塘溶氧較低,紅蟲輪蟲會大量聚集在池塘沿岸淺表水面。此時用1%伊維菌素溶液加水混勻后沿池塘四周進行局部潑灑,用量為每3畝每米水深使用100ml。如紅蟲(輪蟲)量較多,可隔天再按此方法使用一次,即可達到較好效果。
|
8、保護和控制好水草的生長
|
及時保護和控制好水草,按照不同生長期控制水草的覆蓋率。春季占20~30%,夏季占50~60%,秋季占30~40%,水草過少時,應適當進行補種或移栽,水草過多時,應及時采取割茬清除、緩慢加深池水、增加池底溶氧等技術措施。水草應控制在水面向下20-30厘米為最佳。水草應注意防枯萎、爛莖、變黃、爛根、粘泥、瘋長等,具體情況應采取相應技術措施及時加以處理。
|
.jpg)
二、螃蟹的生活習性和生長特點如下:
⑴ 喜穴居、隱蔽
螃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涂的洞穴里,或隱匿在石礫和水草叢里,怕強光,喜安靜;螃蟹掘穴為其本能。螃蟹掘穴一般選擇在土質堅硬的陡岸,岸邊坡度一般在1:1.5以下。
⑵ 食性雜(宜精、青、粗搭配)
螃蟹食性很雜,在自然條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質為主,嗜食動物尸體,也喜食螺、蚌子,蠕蟲、昆蟲,偶爾也捕食小魚、蝦食物匱乏時也會同類相殘,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一般情況下,螃蟹取得植物性食物來得容易,常構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
⑶ 攝食習性為晝伏夜出
螃蟹一般白天隱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覓食。在陸地上,螃蟹并不太攝食,往往將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邊,再行攝食。在水質良好,水溫適宜,餌料豐盛時,螃蟹食量很大,但螃蟹耐饑能力也很強,斷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螃蟹也不致于餓死。
⑷ 螃蟹的蛻殼與生長
螃蟹的生長過程是伴隨著幼體蛻皮、仔幼蟹或成蟹蛻殼進行的,幼蟹后每蛻一次殼,它的體長,體重均作一次飛躍式的增加,從每只大眼體6~7mg的體重逐漸增至大到250g的成蟹,至少需要蛻殼數十次,而每蛻一次殼都是在渡過一次生存大關。
螃蟹蛻殼時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蛻殼過程中質量明顯增加,在以后的生長中,水分的失去卻是緩慢的,并逐漸為組織生長所代替,螃蟹生長的速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水溫水質和餌料的制約。通常,早期幼蟹蛻殼次數較為頻繁,隨著不斷生長,蛻殼間隔時間逐次延長,如果環境條件不良,蛻殼生長停止,這也是同齡個體、在不同水質水溫和餌料條件下體形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
⑸ 養蟹池水必須經定期補充鈣源
螃蟹生長與水體、餌料中的鈣、磷關系密切。有關試驗表明,剛蛻殼的軟殼蟹,體重比未蛻殼前增加30%~40%,這段時間多則1小時,少者數分鐘,依靠鰓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無機鹽類。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軟殼蟹1~2天殼就變硬。此時需要水體中存在大量的鈣質。
為了配合螃蟹較好地生長、蛻殼,在精養蟹池中每15天施用生石灰10千克,化漿后全池潑灑,以增加水體鈣質,滿足河蟹由黃蟹向綠蟹轉變時對鈣質的需求。但是在氨氮比較高,水體本身PH值比較高的池塘中,不宜使用生石灰,而改用氯化鈣制劑潑灑;
.jpg)
三、養蟹池塘條件
成蟹喜歡水質清凈、透明度較大的水體環境,水草叢生,餌料豐富,螃蟹生長最適宜。
⑴ 池塘條件
選擇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染,塘底為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淤泥不超過 20cm為好,池塘面積不宜太小,應在2~5畝左右,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處水深不一,最淺處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則,螃蟹不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在岸坡處建造人工洞穴。
⑵ 移植水草
螃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
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外,還可以起到防止相互格斗、隱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間螃蟹成活率的一項有力措施,另外還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態氮、二氧化碳、有機物質、釋放氧氣,起到穩定水質的作用。
因此常有一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于池塘養殖螃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伊樂藻、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⑶ 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在池周筑50~60厘米高的防逃墻,可以用磚砌抹水泥也可用玻璃、塑料、金屬等材料,但一定要光滑,無附著點。
⑷ 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個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75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螃蟹蛻殼生長。
如果池塘本身上批養殖過程中的PH偏高,或當地歷史上PH偏高,則不要用石灰消毒,而用漂白粉5公斤/畝消毒,然后在養殖過程中,注意用弱酸性的補鈣制劑,如潑灑氯化鈣3~5公斤/畝 + 過磷酸鈣1~2公斤/畝來補充鈣源。
納水后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四、放苗管理技術
⑴ 放苗前的肥水培藻
肥水培藻可以獲得良好的光合生態系統,獲得持續穩定的溶解氧,并對蟹有遮蔽作用,更可以穩定水體的氨氮、亞硝酸鹽和吸收有害物質,用強微發酵水肥,還可以培育水體中的乳酸菌相,顯著增進螃蟹的免疫抗病力,抑制螃蟹的細菌性疾病。
肥水使用“強微培藻酵素”1公斤/畝,或者自己制作“固態發酵氮肥”最好:
“固態發酵氮肥”的制作方法是:一包“強微水產碳肥氮肥發酵劑” + 一包“強微降氨靚水乳酸菌相”,用來發酵300公斤左右的植物蛋白原料(如豆粕、花生麩、菜粕,棉粕,油料餅粕等都可以)+ 玉米粉(或小麥粉面粉薯粉都可以)100公斤+ 碳酸鈣15公斤 + 水300公斤,攪拌均勻后,密封進行發酵夏天7~15天(時間越長效果越好),冬天15天以上,即可使用。
如果能再添加5公斤檳榔粉一起發酵,則可以顯著提高檳榔粉驅蟲藥效,則可以同時作為一種預防螃蟹寄生蟲的“水肥-培藻-培浮游動物-驅蟲”四合一功效的生物菌肥。
每畝施用以上發酵水肥5公斤左右,觀察培藻情況,以培育翠綠、黃綠、茶褐色水色為準,觀察到不肥時,繼續施用5公斤/畝,直到達到要求為止。
本發酵水肥中有大量的乳酸菌活菌,所以,在培藻的同時,也培育了水體中的乳酸菌,顯著增強的甲魚的免疫力和抗應激能力,乳酸菌往往可促進優質藻相的繁殖,并伴隨著優質的黃綠色-或茶褐色藻相。
追肥:根據水的透明度來決定是否追肥,透明度大于40 厘米時,每畝追加以上發酵水肥2~4公斤 + 過磷酸鈣2公斤,注意觀察肥水效果,以少量多次的原則來追肥肥水。
⑵ 放苗
苗種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池水中浸泡2~3分鐘,取出入置10分鐘,如此重復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放養量:大型平原型水庫,1.5米左右深,畝投蟹苗300只;池塘、河道、葦塘、濕地等水面精養畝投約1000~2500只蟹苗;稻田養蟹每畝水面投放700只左右。放養規格盡量一致的苗種,以利于河蟹群體蛻殼同步,便于管理和投喂
.jpg)
五、喂料管理技術
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因此飼料的種類、優劣和多少對螃蟹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投餌時應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動物性為主的精飼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飼料占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
一是全價性螃蟹專用配合飼料;二是動物性餌料: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尸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三是植物性天然餌料: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四是其他類如:山芋、馬玲薯、谷類、麩皮、米糠等。
建議在配合飼料中添加強微蝦偷樂0.6克/公斤配合飼料,先用少量水溶解強微蝦偷樂,然后灑入飼料中,等幾分鐘,讓其滲入飼料中后投喂,其他人工餌料亦可投喂強微蝦偷樂,可以顯著改善腸道和減少腸炎,提高免疫抗病力,降低料耗,改善螃蟹的肉品質和整體度外觀等;
螃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養魚那樣,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① 看季節: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動物飼料,螃蟹生長中期特別是5~8月份,要適當加大動物性飼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后期螃蟹需要大量營養,以滿足性腺發育,應多投喂動物性飼料,這樣螃蟹體重加大,肉味鮮美,配合飼料的投喂按季節分配一般為3~6月40%,7—10月份60%,水溫10攝氏度以下,蟹的活動量少,攝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當水溫在3~5攝氏度,可以不投喂。
② 看天氣:天氣晴朗時要多投喂,陰雨天要少喂,悶熱天氣,無風下陣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霧天,等霧收后再投喂。
③ 看水質:水質清,可正常投餌,水質濃,適當減少投喂,及時換水。
④ 看蟹的活動情況: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餌量適當,吃不光,說明螃蟹食欲不旺或數量過多,應及時分析原因,減少投喂量,蟹在蛻殼期間要適當增加投喂量。
⑤ 定時:螃蟹有晝伏夜出的習慣,夜晚外出覓食,投喂分上午8、9點鐘和下午傍晚兩次進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⑥ 定點:投喂的飼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飼料撒在飼料臺或選擇在接近水位線淺水處的斜坡上,以便觀察螃蟹吃食,活動情況,隨時增減飼料。螃蟹有較強的爭食性,因此要多設點,使螃蟹吃得均勻,避免一部分個全小或體質弱的爭不到飼料而造成相互殘殺。
⑦ 定質:螃蟹對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飼料必須具備新鮮適口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⑧ 定量:“魚一天不吃,三天不長”,螃蟹也同樣,這就要求根據螃蟹大小、密度、不同季節、天氣、活動情況來確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為存塘蟹體重的8~10%(視情況而定),投喂量少只能維持生命,超過適時范圍也影響生長,還增加餌料系數。
具體投喂數量,3~4月份。為蟹體重的1%左右;5~7月份為5%~8%;8-10月份為10%或更多。
六、加強巡塘:
除與池塘養魚巡塘一樣外,還必須注意觀察蟹的活動,如果清晨受驚后爬在岸邊的河蟹仍不下水說明有病了。如果受驚后下水后又立即爬上岸或傍晚大量河蟹聚集岸邊,表示池中缺氧,要立即加水和采取措施。若見相互殘食,需增加適口餌料。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