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治理方法與現代治理方法的對比
在正常情況下,傳統的治理方式主要為不斷的清淤換水,治理后的氧化塘自凈能力基本沒有,其實是一種污染物轉移的對抗式解決方法,工程量極大,勞民傷財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現代處理方法實際為一種選擇性治理方式,通過選擇性組合添加有益微生物(反硝,乳酸菌,解磷解鉀菌),定向培育有益藻相,恢復和增強水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讓污染物實現就地解決,從傳統“對抗性”的解決辦法轉變為“和諧利用”的方法上來,在施工時不影響治理區域的生產、生活、生態,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一種“三生共贏”的大好局面。
表3—1具體對比情況見下表
傳統方法
|
現代方法
|
對抗治理,污染物轉移;
|
和諧利用,原位修復;
|
物理清淤 ,不斷換水;
|
生物清淤(脫氮脫碳),不用換水;
|
氮磷難降解到IV類水質;
|
氮磷可以快速降解到IV類水質;
|
無法從根本上消除水體惡臭;
|
快速消除惡臭,提高水體透明度;
|
二次污染,水環境生態失衡;
|
無二次污染,水中有魚、有草,生態平衡;
|
綜合成本極高,勞民傷財;
|
綜合成本低,得到老百姓擁護;
|
水域自凈能力差,效果不能持續。
|
水域自凈能力強,效果可以持續。
|
.JPG)
種植有美人蕉的人工濕地輔助生物修復 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