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蟹”是怎么樣形成的?
在養蟹中,常有一些河蟹棲居在遠離水面的洞穴里,懶得出來活動覓食,且個體也較小,這種蟹常被稱為“懶蟹”。
產生原因:一是養殖水體溶氧太低。河蟹對水體溶氧的要求高于5毫克/升,當水中溶氧低于4毫克/升時,河蟹在水中就感到不舒適,有的就要往岸上爬,打洞穴居,當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河蟹則大部分離開水體,上岸棲息。時間一久,它就能適應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覓食,個體也很難長大,形成“懶蟹”。二是由于水位變動頻繁。河蟹屬兩棲動物,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上生存,在正常情況下,它常打洞于“潮間帶”,洞口在水面上,洞底略低于水面,少量存水。如果養殖水體水位忽高忽低,變化太大,河蟹的洞穴也就隨之變動,當水位上升時,有些河蟹在水面附近打洞穴居,當水位下降時,它們來不及向下遷徒,久而久之,穴居洞中,懶于活動、覓食,最終開成“懶蟹”。三是投餌不均勻。人工養殖河蟹,有時投餌不均勻,造成部分河蟹覓不到餌料。四是池中缺少漂浮物,當水中溶氧較低時,河蟹往往離開水體、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如果水中有漂浮物,它就能爬到漂浮物上,過一些時候,它又下水,這樣不影響河蟹的生長,但水中沒有漂浮物,河蟹為了生存,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形成“懶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