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上述的與微生物結合起來使用,對秸行等進行預處理,使秸稈轉變為適口性好,消化率高的優質飼料,增加肉牛增重率和奶牛產奶率,增加乳脂率等。
2、直接添加酶對反芻動物生產性能的影響。
Lewis(英)等(1996)發現,在青干草和大麥比為70:30的日糧中直接加入纖維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混合物,結果表明日糧中中性洗滌纖維(NDF)的消化率反芻動物生產性能均提高。Schingoethe等(1999)在泌乳牛的日糧中加入纖維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混合物,結果表明奶牛的泌乳量提高10.8%,乳脂肪提高20%,乳蛋白提高13%。而且酶的添加能使泌乳量在泌乳前期的100天增加15%,但泌乳中期泌乳量增加8%。
外源酶在肉牛小時應用效果20世紀60年代初Burrough(英)等(1960)通過大量的飼養實驗首次發現外源酶能夠提高肉牛的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他們的試驗表明,當在玉米芯、青貯玉米、青貯燕麥或苜蓿干草中加入淀粉酶、蛋白水解酶和纖維素酶后飼喂育肥牛時,牛的日增重、飼料利用率分別比對照組提高6.8%-24.0%和6.0%-21.2%。Nelso和Danon(1960)在玉米和苜蓿干草中加入由4種酶和已烯雌酚組成的混合添加劑飼喂育肥牛,結果育肥牛的日增重比對照組提高140%。以后的許多研究進一步肯定了外源酶的添加能夠提高肉牛的平均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
值得注意的是,超大量添加纖維素酶,對肉牛的增重率有副面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大量的纖維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參與下,使瘤胃中的飼料精化,產酸增加,唾液分泌量減少,造成瘤胃內PH不平衡,飼料精化后的另外一個副作用,使瘤胃微生物區系弱化,細胞種類減少等,所以需要注意酶的添加量問題。少量添加有正面作用,大量則相反。
3、酶的使用,可以使養殖反芻動物中,使用大量的粗飼料來代替價格日益上漲的精飼料。
如上所述,養殖反芻動物需要精粗搭配,不可太精,也不可太粗,首先,在反芻家畜日糧中要添補一定量的精料。研究表明,50%的秸稈加50%精料組成秸稈日糧飼養羔羊,可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但根據我國的國情,宜采用“低精料添補”的方式,即精料占秸稈日糧的10-30%的左右,而減少精飼料的用量,這必然影響到飼養效果。
而酶(粗飼料降解劑)的使用,就使得大量使用粗飼料成為可能,大量應用秸稈料,只使用10%的精料來搭配喂養,這就需要將秸稈適當地“精化”,換句話說,這也就需要粗飼料降解劑來預處理秸稈,才能達到90%的秸稈使用量。
農作物秸稈應該成為我國農區發展草食家畜的主要飼料資源
我國發展草食家畜,決不可象新西蘭那樣,依靠大草原,走草原畜牧業的道路,雖然我國有占國土面積40%的大草原4億公頃,幾乎是全國耕地面積的3倍,但由于近幾十年的掠奪性使用(主要是濫墾過度放牧),草原嚴重退化,沙化和鹽堿化,草原嚴重退化面積達0.73億公頃,沙化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草地缺水面積達0.26億公頃,草原鼠害面積達0.2億公頃(肖德木1994),我國草地生產對現有牲畜已經不堪重負。大量的事實表明,我國農區依靠農作物秸稈發展草食家畜,具有巨大的潛力。
我國年產5億噸的農作物秸稈,是北方草原每年打草量的50倍,以此作為草食家畜的主要飼料資源,再添加一定量的其他農副產品(如餅粕類,糠麩類),可以養活我國牛羊的2/3之多,生產出我國牛羊肉的3/4。據調查表明:我國農區平均每667平方米(一畝)耕地可以負擔2個羊單位。以此推算,全國一億公頃耕地可以負擔30億個羊單位,即5億頭牛加5億只羊(冀一倫等1990),但是,作物秸稈的飼料化利用還很不夠,經青貯、氨化后作為草食家畜的飼料僅占2%,個別先進地區(如河南省的周口地區)也只占到12%,有待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
國外經驗的啟迪
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草食家畜飼料,能促進畜牧業的發展,這已被國外許多成功經驗所證實。印度是一個國情與我國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國家,人口差不多是我國的3/4,而糧食產量(1.82億噸)還不到我國的一半,但是印度的牛的飼養量是我國的3倍,牛奶產量是我國的12倍,而飼養的豬只有我國的1/35,雞只有我國的1/11。這說明印度飼養豬雞少,而飼養的牛羊草食家畜卻很多,是一個典型的“節糧型”的畜牧業結構。由于這樣的一個結構,印度比我國少養了3.4億頭豬,20億只禽,每年少消耗1.2億噸糧食(郭庭雙1991),但人均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卻與我國相差無幾(印度人均奶消費量比我國高出十幾倍)。于是有人把這叫做印度模式,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
秸稈過腹還田好處多
利用農作物秸稈飼養草食家畜,再用畜糞還田,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首先,秸稈喂畜,可以節約大量的飼料,緩和“人畜爭糧”和“豬牛爭料”的矛盾,如果每年青貯飼料6000萬噸(折成風干秸稈為1500萬噸),氨化秸稈3000萬噸,即每年可以節約飼料糧2000多萬噸。如果草食家畜發展了,就可以象印度一樣少養豬雞。我國養豬近5億頭/年,如果少養1億頭豬,按每頭豬耗料250千克計,每年可節約飼料糧2500萬噸。我國養禽35億只之多,如果少養一億只禽,按每只禽每天消耗50克計,年可節約飼料糧180多萬噸,其次,秸稈過腹還田,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用量。
河南周口地區1980年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08%,由于大量養牛,農家脂從1980年的61億千克,增加到1990年的184億千克,使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升為1.19%,提高了10%。又如,河北無極縣大力發展秸稈養牛,1990年出欄牛35700頭,每年過腹還田的農家肥達到29萬噸,相當于碳酸氫氨4350噸,磷肥1921噸,鉀肥1370噸。五年間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加15%,每畝農田施用化肥量僅15千克,不足全國平均用量的1/4,走出了農業良性循環的路子。
秸稈過腹還田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目前,許多地方把作物秸稈在田間白白燒掉,或在家里作為生活能源燒掉,田間焚燒,不僅損失了秸稈中的全部能量和氮素,而且煙霧彌漫,污染環境,影響生態平衡;作燃料使用,不僅秸稈氮素利用率為0,而且能量利用率最高也只有10%,是一大浪費;如果盡量使秸稈過腹還田,就可以避免或減少這種人為的浪費和環境污染。
秸稈養畜,有利于改善人們的膳食結構。目前我國的肉類構成中,豬肉占總產量的76.8%(為世界豬肉產量的34%),而牛羊肉僅占10%,發展草食家畜,調整人們的膳食結構,實在是迫在眉睫。
發展秸稈養牛羊,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許多地方的實踐經驗證明,農民要致富,大力發展畜牧業并帶動加工業的發展,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據調查,河南周口地區農民養牛一頭平均賺500-600元,山東禹城市近五年來共氨化,青貯,微貯秸稈110萬噸,直接經濟效益7742萬元,出欄牛30.3萬頭,直接經濟效益24300萬元,人均畜牧業收入達到500元,難怪當地群眾流傳“養上兩頭牛,花錢不用愁;養上十頭牛,一年一棟樓”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