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飼料的酶產品(指不是用來處理糟渣的酶制劑產品)的設計原理如下:
1、根據不同的動物在不同生長階段中內源酶的分泌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酶系,補充動物內源酶的不足。
2、根據不同飼料的原料種類和配比,采用不同的酶種復合。
3、根據飼料中不同的抗營養因子,采用特異性酶復合而成。
4、根據每種酶的特性,合理復合,使之協同發揮作用。
5、將益生素與酶的不同酶系合理復合,使之協同發揮作用,其效果更佳。
直接飼料的酶產品(指不是用來處理糟渣的酶制劑產品)對提高動物消化吸收率的機理如下:
1、補充內源酶(主要是指消化酶類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的不足,和激活內源酶的分泌。補充內源酶適用于幼小動物,如乳豬仔豬等。
2、水解非淀粉多糖(NSP)等抗營養因子,降低消化道內容物粘度
非淀粉多糖主要是指,大麥、小麥和玉米中的β-葡聚糖、木聚糖、戊聚糖等,和豆粕中的甘露聚糖等,腸食糜粘度是影響飼喂非常規日糧(如大麥、小麥等)畜禽對營養的消化利用的重要因素。粘度增加,顯著降低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粘度增加,溶質的擴散速度下降,減慢營養物質從日糧中的溶出速度;粘度增加,腸道機械混合內容物的能力嚴重受阻;高粘度使食糜中各組分混合不均,從而妨礙食糜中的糖、氨基酸和脂肪向腸粘膜移動,影響消化吸收;非淀粉多糖(NSP)與內源酶的絡合,阻止了這些酶與底物的作用;粘度增加還降低食糜通過的速度:水溶性非淀粉多糖使腸內容物呈現濃稠的膠凍樣質地,從而減慢了食糜通過消化道的速度,促使后腸微生物發酵,降低養分的利用效率。
3、破壞植物細胞壁,使包裹在細胞中的營養物質充分地釋放出來,從而增加與消化酶的接觸面,提高消化吸收率。
畜禽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占到動物飼料量的95%以上),植物飼料則都有細胞壁,植物細胞壁的結構復雜,主要由NSP(主要是纖維素,果膠,半纖維素)組成,包埋在細胞壁內的許多可消化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淀粉等)由于不能與消化酶接觸,得不到消化利用,從而降低其效果。在日糧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如纖維素酶、果膠酶等)可以破壞植物細胞壁結構,使細胞內溶物裸露出來與動物內源酶接觸消化,提高飼料的消化及吸收率。
4、提高機體代謝水平,增強免疫力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酶不僅直接參與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也影響其代謝和參與有關激素的調節作用。1996年有人報道在大麥日糧中添加0.1%的粗酶制劑喂肉雞,提高了血液中胰島素水平(p<0.05=而胰高血糖素水平下降,表明酶制劑能提高雛雞的免疫力。加拿大一學校試驗證明,酶制劑的添加顯著降低肉雞死亡率(11.3%對4%)和原發性骨質疏松癥(5.3%對0.7%)。
5、改變消化部位
飼料中水溶性非淀粉多糖使食糜水分增加,粘度增大,排空速度減慢,促使后腸微生物發酵,降低養分利用率,外源酶制劑添加能改變消化部位,使某些物質的消化場所由盲腸轉移到小腸,減少后腸微生物發酵,提高其消化率。此外,外源酶還有助于改善消化道內環境,如平衡內源酶的分泌,減少腸粘膜細胞的脫落。
6、改變腸壁結構,提高養分吸收能力
小腸空腸被認為是畜禽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研究中發現,在火雞日糧中添加淀粉酶與對照組相比,小腸空腸和回腸段的絨毛長度在0~3周齡有明顯的提高,增加了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面積,提高了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