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規模養豬業的發展,預防和控制口蹄疫在規;i場中的發生與流行,已成為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國加入WTO后,為擴大我國的肉類出口就必須使我國生產的肉類符合國際市場的衛生要求,為滿足我國人民對優質綠色肉品的需求,這一使命非規;i場莫屬。在現階段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要有效控制疫病特別是口蹄疫對養豬生產和豬場經濟效益的巨大破壞。
1.適合口蹄疫的消毒劑
1.1 適合在場內豬舍外環境中使用的消毒劑:
在傳統使用的消毒劑中,氫氧化鈉(苛性鈉)能溶解蛋白質,水解蛋白質和核酸,使其酶系統受到破壞,對口蹄疫病毒呈現強大的殺滅力;甲醛能與蛋白質的氨基結合使蛋白質變性,對病原微生物具有強大的廣譜殺滅作用;復合酚類消毒劑是近二十年來廣泛使用的消毒劑,對口蹄疫病毒的殺滅作用在蘭州獸醫研究所等諸多單位的檢測中都一再得到證明。但由于堿類和醛類消毒劑的強烈的腐蝕性和刺激性,不宜在豬舍內作載豬消毒用,只能作為豬舍外環境消毒和空欄后的消毒。
1.2 適合用于豬舍內載豬消毒的消毒劑:
目前最適合用于舍內消毒的消毒劑主要有有機酸類、鹵素類和氧化劑類消毒劑。酸類離解出的氫離子可妨礙病原微生物的正常代謝而發揮消毒作用。
鹵素類消毒劑如氯和碘的制劑能釋放出氯和磺的化合物,氧化蛋白質的活性基團并與蛋白質的氨基結合而使其變性,從而使口蹄疫病毒被滅活。過氧乙酸是一種高效、速效、廣譜的消毒劑,其突出的優點是其降解產物對環境無污染,在低溫條件下對口蹄疫病毒依然具有強大的殺滅力,是值得在規;i場中推廣使用的一種消毒劑。雙鏈季銨鹽類消毒劑一般認為對口蹄疫無殺滅作用,在防治口蹄疫時以不用為宜。
據蘭州獸研所陳廣印認為,常用消毒劑在對口蹄疫的消毒中,不論對口蹄疫有效的何種消毒劑,除消毒劑的使用濃度外,pH值是一個“有效和無效的主要因素”,酸性消毒劑和堿性消毒劑的pH值分別不能大于3和小于13,中性消毒劑如有機氯在消毒液中有效氯的濃度不能低于60ppm才具有較可靠的消毒效果。
2.口蹄疫的消毒技術
在規;i場由于每一豬群的密度十分巨大,豬舍在秋季至春季的口蹄疫高發季節里,又常常處于封閉狀態,由此可以認為氣源性感染可能是規;i場豬舍內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大量的經過系統免疫的豬只無法抵抗口蹄疫野毒的反復攻擊而發病。因此只要有一頭豬被感染發病,在豬場口蹄疫的暴發流行也就在所難免。
2.1 常規消毒技術的運用及其存在的問題:
在規;i場防治口蹄疫的過程中,由于各種措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消毒成為應對口蹄疫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必須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強化消毒,才有可能遏制口蹄疫進入豬場和控制其在場內流行。然而,目前在規;i場的消毒,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在豬舍外主干道及所有需要消毒的場所采用噴灑燒堿、福爾馬林、菌毒滅等消毒劑,或在主干道及豬舍內走道地面撒布燒堿水或生石灰的方法消毒;在豬舍內主要使用噴灑式消毒技術,向豬舍地面和豬群噴灑氯、碘和復合酚類消毒劑。這種平面式消毒方法無疑在預防和控制本病的發生和流行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必須承認的事實是,由于沒有考慮到口蹄疫在規;i場內的傳播特點,采用噴灑消毒時消毒溶液的霧滴直徑通常在100-200μm左右,只能對被消毒對象的水平面具有消毒作用,對空氣及環境的垂直面無法進行消毒,消毒的針對性不強,特別是不能阻斷口蹄疫的氣源性傳播,致使口蹄疫在豬群中蔓延流行。
2.2 豬舍內超低容量霧化消毒技術及其在規;i場中的應用
(1)超低容量霧化消毒技術及其原理:
新型的消毒技術可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氣霧消毒和超低容量霧化技術。
所謂氣霧消毒是使用新型的噴霧器械將消毒劑以細小的微粒噴灑至空氣中,形成消毒劑的氣溶膠,從而對豬舍內環境進行全方位的消毒。
氣霧消毒效果與消毒劑形成的氣霧離子直徑有密切關系。有資料認為當霧滴直徑減小一半時,單位面積的霧滴數約增加8倍,例如霧滴微粒為10μm和20μm時單位面積上的霧滴數分別為19000個/平方厘米和2350個/平方厘米,如果霧滴直徑在100μm時則僅為19個/平方厘米;此外,霧滴的大小也對其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的深積有極大影響,當霧滴直徑減小一半時垂直面上的霧滴密度可增加1.5倍以上;而且由于微小霧滴在空氣中的運動,也可沉附在養豬設備的腹側面,由此可見氣霧消毒在使用同樣體積的消毒液時,對消毒對象的作用更徹底;為了對空氣消毒,必須使霧滴在空氣中滯留的時間盡可能地長,才能達到對空氣的消毒,霧滴微粒為10μm和50μm、100μm時,霧滴的降落速度分別是0.3cm/秒、7.0cm/秒、26cm/秒,后二者的沉降速度分別為前者的35倍和80倍以上,有人認為如果將霧滴直徑控制在1-5μm以內,對空氣和豬舍內環境表面的消毒將更為徹底,并且可大大減少消毒劑的使用劑量。
霧化顆粒在空氣中作無規則的布朗運動,與空氣中攜帶病原微生物的顆粒碰撞融合在一起,從而殺滅其中的病原體;
除此而外,在密閉豬舍內口蹄疫通過呼吸器官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豬感染口蹄疫后病毒的復制部位在肺的深部,使用對豬只呼吸道刺激性較低的消毒劑如酚制劑、氯制劑、碘制劑的氣霧,豬在吸入時對豬的呼吸道中病原微生物也有一定的殺滅作用。人醫的研究表明通常60μm以上的粒子只能到達氣管,2μm的粒子在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肺泡管沉積,小于2μm的粒子才能到在肺泡。還有報道認為,物化微粒直徑大于10-25μm時滯留于動物的鼻腔、咽喉、氣管內,在10-15μm是沉降于肺泡內。小于0.5μm的微粒明顯表現為在呼吸道內的擴散作用。豬的呼吸器官與人的相似,如果在口蹄疫流行期在豬舍內使用這一技術,應可減少豬通過呼吸道感染口蹄疫的幾率。
所謂超低容量霧化技術,是用于農田農作物病害藥物防治和公共衛生中化學防治蚊蠅的一種新方法,是采用較低稀釋度的化學藥物進行霧化處理,在農業上用少于5L/公頃的液量噴灑稱為超低容量霧化。這一技術在規;i場密閉豬舍中是一項值得推廣的技術。工廠化豬舍小環境中的空氣濕度應保持在70%-75%為宜,如果采用高稀釋度的消毒劑噴灑,每平方米需用消毒液1公斤,將使舍內濕度達到90%以上,極不利于豬的生長發育。
目前一般舍內消毒藥物的稀釋度在1%-0.1%以上,如果將藥物的稀釋度降低到1∶1或2∶1,不僅可減少消毒者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不會增加舍內濕度,由于并未增加藥物的總用量,不會增大藥物對豬的毒性,也不會增加消毒的成本。如果在豬場中將這上述兩項技術聯合運用,無疑對防治口蹄疫的發生與流行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2)超低容量霧化技術在口蹄疫消毒中的應用:
在使用超低容量霧化技術時,應購置氣霧發生器或電動超低容量噴霧裝置,也可用機動噴霧器,但應將普通噴頭換為彌霧噴頭;計算需消毒豬舍的容積,確定在常規噴霧時需要使用的消毒藥物的劑量,然后按藥物/水的比例為1/1或2/1的比例稀釋,將稀釋的消毒液裝入消毒器械中即可開始消毒,噴霧時應盡可能地將消毒液向舍內空氣噴出,觀察霧滴的大小和其降落的狀況,調整流量使霧滴達到需要的細度。在口蹄疫多發、高發季節,依據疫情的發展可按每周一至數次或每日一至數次來進行舍內的載豬消毒。
(3)超低容量霧化技術在其他方面的用途
本技術在規;i場可用于疾病的治療,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我們應用自配藥物結合這一技術對二萬余頭豬進行的呼吸道疾病的控制效果甚好;在國內外還應用這一技術進行殺滅蚊、蠅和進行動物的氣霧免疫,都顯示這一新技術在規;i場的防疫中將會有非常良好的前景。
常用于對口蹄疫的消毒劑一覽表
品名 |
類別 |
常用濃度 |
PH值 |
適宜溫度 |
使用方法 |
氫氧化鈉(鉀) |
堿 |
1—5% |
≥13 |
≥22℃ |
舍外環境噴霧 |
福爾馬林 |
醛 |
5—10% 15—40ppm |
6 |
≥15℃ |
舍外環境噴霧,空舍熏蒸 |
二氯異氰尿酸鈉 |
鹵素 |
1︰800 |
6 |
≥0℃ |
舍內帶豬噴霧,消毒池,車輛,過道環境消毒 |
消毒威 |
有機氯 |
二氧化氯 (速滅5號) |
氧化劑 |
A5g+Btg/m3 1︰1500 |
|
≥0℃ |
空舍熏蒸 帶豬噴霧消毒 |
復合酚 (菌毒滅) |
酚 |
1︰300 |
<3 |
≥0℃ |
舍內帶豬噴霧,消毒池,車輛,過道環境消毒 |
絡合碘(強效典) |
鹵素 |
1︰500 |
3 |
≥0℃ |
舍內帶豬噴霧消毒 |
過氧乙酸 |
氧化劑 |
0.1-0.05% 1—2g/m3 |
3 |
≥0℃ |
帶豬噴霧消毒 空舍熏蒸 |
3.豬場口蹄疫消毒劑及消毒規程
3.1生產人員的消毒(包括進入生產區的來訪人員)
員工和訪客進入生產區必須更衣消毒沐浴,或更換一次性的工作服,換膠鞋后通過腳踏消毒池才能進入生產區。
消毒池消毒劑:1:200-2000(20%二氯異氰尿酸鈉粉)或1:2000-4000(戊二醛、葵甲溴銨溶液)。
3.1.1采用沐浴消毒方式時,進場人員應在更衣室內脫去衣物,全身淋浴后,換穿場內專用工作衣、鞋進入生產區內。
3.1.2采用更衣消毒方式時,進場人員應在更衣室內穿罩工作服, 更換場內專用工作鞋,雙手在消毒池(盆)內浸泡消毒后,經消毒后,經消毒通道進入生產區內。工作服、鞋用完后可懸掛于更衣室內,開啟紫外線燈,照射2小時消毒,也可用福爾馬林熏蒸法消毒,以備下次再用。工作服、鞋應定期洗干凈,清洗干凈后可用消毒劑浸泡消毒。
工作人員洗手消毒劑和工作服消毒劑為:1:1000(葵甲溴銨溶液)。
3.2 場區消毒
3.2.1生產區入口消毒池:
1:200-2000(20%二氯異氰尿酸鈉粉)或1:2000-4000(戊二醛、葵甲溴銨溶液),每天添加1-2次消毒劑,7天更換一次。兩種消毒劑1-2月互換一次。
3.2.2生產區內主干道、空地
應該每天都清掃,每周使用1:1000(葵甲溴銨溶液)或1:1000(復方戊二醛溶液)消毒1-2次。場外有疫情威脅時,可提高消毒劑的濃度,增加消毒次數。場內局部發生疫情時,對有疫情豬舍外的道路可鋪墊麻袋或裝鋸末編織袋,在其上潑灑消毒劑并保持其濕潤。
3.2.3排污溝:
定期將排污溝中污物、雜物等清楚通順干凈,并用高壓水槍沖洗,每周用1:200-2000(20%二氯異氰尿酸鈉粉)至少消毒一次。
3.2.4趕豬通道、裝豬臺:
應于每次使用后立即清掃、沖洗并噴灑消毒劑。稱重地磅必須在清掃后以拖布蘸取1:2000-4000(戊二醛、葵甲溴銨溶液)進行擦拭消毒。
3.2.5糞便運輸專用道路:
應在每日使用后立即清掃干凈,定期(每周或每二周一次)消毒,貯糞地(場)應定期清理并用1:200-2000(20%二氯異氰尿酸鈉粉)消毒。發生疫情豬舍應暫停外運糞便,將糞便堆積在舍外運動場(或空地)上,并消毒。
3.3豬舍衛生消毒操作規范
3.3.1預防消毒:
平時每日進行的,為保持豬舍清潔衛生,降低舍內病原體密度,預防豬群中疫病的發生與流行的一項常規性防疫措施。方法是每日上、下午對豬舍地面、道路各清掃一次,將收集的糞便、飼料殘渣、墊草等運往貯糞場集中處理,同時清洗食槽,排污溝。每日或每周用消毒劑噴灑地面、墻面走道消毒。在場外疫情嚴重時應酌情增加消毒次數和提高消毒劑使用濃度。
3.3.2局部消毒;
采用傳統養豬工藝、非全進全出生產方式,對斷奶后、轉群后或出售豬只后空出的欄可用本法消毒。將欄內清掃干凈,高壓水沖洗,向地面、墻壁、食槽、水槽潑灑消毒劑消毒數小時后,以清水洗凈消毒液,干燥后即可進豬。
對實行常年分散分娩的豬場,在采用上述方法消毒后,母豬進欄時應對其軀體噴霧消毒。臨產前將豬欄清掃干凈,開始分娩時以消毒液(0.1%高錳酸鉀或0.1%新潔爾滅等)擦洗其軀、陰部、乳房,鋪上干凈墊草,候其分娩。
3.3.3定期消毒:
采用工廠分段式養豬工藝,全進全出生產方式時,對各立的養豬單元,由于其封閉性較好,對環境控制的要求更高,其消毒則更為嚴格。
通常的作法是,在該單元空出后,徹底清掃,沖洗欄舍,對豬床、床下排污溝、地面及墻壁、保溫箱、保溫板、天花板、飼槽等應仔細地洗凈糞污,不留死角,在噴灑消毒液作用數小時后洗凈。在尚未干燥時,即關閉門窗進行熏蒸,24小時后通風換氣。必要時也可用火焰消毒。至少干燥7天方可進豬。
有條件的場于進豬前應對消毒效率以檢查,不合格時應再進行消毒一次。進豬時應在單元外對豬進行一次消毒后方可令其上床。這種豬舍由于潔凈度較高,飼養員進入單元時應消毒更衣、洗手后才可與豬只接觸。其它人員一般不得進入。
產房消毒:產仔前10天全舍進行一次大消毒(未進行全進全出的應對房圈或高床分娩欄消毒)。所有的豬欄、運動場都要徹底清除糞便及污物。產房地面、欄桿、飼槽、引水器、保暖設備等要維修好,走道和豬欄要徹底清掃,然后用高壓水沖刷走道、豬欄和墻壁,待干燥后用福爾馬林熏蒸2小時,再用消毒劑仔細噴灑消毒(或用噴燈火焰噴射消毒),24小時后,再用高壓水沖洗干凈,墻壁用20%石灰乳粉刷。如果產房潮濕,應注意通風,并向地面撒布石灰,保持產房干燥。
3.3.4終末消毒(大消毒):
疫病大面積發生和流行后,最后一頭患豬死亡、撲殺、轉移出場或痊愈,經過該病的最長潛伏期無新病例發生時,在全場施行全面徹底消毒。應掌握的原則是先消毒未發病區,后消毒發病區;先消毒豬舍外,后消毒豬舍內。豬舍外環境消毒應在進行了大掃除,清理場地后進行,墊草、糞便、垃圾等應予以焚燒,水泥表面潑灑消毒劑,必要時對病豬曾接觸的泥土地面也須用有效消毒劑消毒。舍內消毒則可按前述程序進行,必要時可適當提高消毒劑使用濃度。
3.4豬舍內的空氣消毒
對豬舍進行噴霧消毒,有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爆發時的交叉感染,這對斷奶舍、后備豬舍和育成豬舍特別重要。在封閉程度較高、飼養密度較大、載豬條件下的豬舍內空氣的消毒可采用刺激性較低、殺滅力較強的消毒劑進行氣霧消毒。使用氣霧發生器將藥物向豬舍內空氣噴出,以氣溶膠形式懸浮于空氣中。正常時間每周消毒1-2次,在呼吸道疾病及氣源性傳播疾病較嚴重的場可每天消毒1次。常用的空氣消毒劑為:1:2000-4000(戊二醛、葵甲溴銨溶液)和1:200(過硫酸氫鉀復合物)。
3.5飲水消毒:
在使用江河、湖塘水作飲用水源又未進行過濾凈化時,可使用氯制劑、有機酸制劑等通過定量加藥器加入水中對其消毒。在腹瀉性疾病多發場尤應采用。常用的飲水消毒劑為:1:5000-6060(20%二氯異氰尿酸鈉粉)或1:2500-3500(碘酸混合溶液),且視水質的不同,消毒劑的稀釋倍數應作相應的調整。
3.6其他常規消毒
3.6.1病死豬剖檢時的消毒:
對病死因不明豬只剖檢應在剖檢室內或場外規定場所進行,運送豬尸體防止其對環境的污染。剖檢開始前應使用1:500(戊二醛溶液)或用1:1000(20%二氯異氰尿酸鈉粉)對豬尸消毒洗消毒。剖檢完畢后對病、死豬尸體應按規定處置,如:掩埋、焚燒、化制或發酵。參加剖檢的所有人員均應使用1:1500(葵甲溴銨溶液)消毒雙手,剖檢器械應用1:1500(戊二醛、葵甲溴銨溶液)浸泡消毒,所采集病料應妥善保管,勿使其造成污染,剖檢場地應用1:500-1000(20%二氯異氰尿酸鈉粉)潑灑清洗。
3.6.2豬體消毒:
可定期使用1:500-1000(5%聚維酮碘溶液)對豬體表實行噴霧消毒。夏季可結合防暑降溫的噴霧系統對豬群實施消毒,冬季為降低舍內濕度可使用超低容量法用低稀釋度的(5%聚維酮碘溶液)對豬群消毒。
仔豬斷臍、斷尾、剪牙、剪耳號及豬體外傷等的創傷傷品均應酌情使用1:500-1000(碘酸混合溶液)或1:50(5%聚維酮碘溶液)等消毒。
3.6.3醫療器械消毒:
注射器、針頭等應采用煮沸消毒法。消毒時金屬注射器應拆卸開,玻璃注射器應將內芯抽出,用紗布包裹后煮沸30分鐘,自然冷卻再行裝配使用。體溫計應在每次用后應立即用灑精棉擦拭干凈。刀、剪等器械用后洗凈放入1:1500-3000(戊二醛、葵甲溴銨溶液)或1:1000(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
3.6.4糞便及污水消毒:
糞便多采用堆儲發酵法達到消毒目的,有條件的可采用發酵塔將糞便加工成有機復混肥。糞污水多可采用沉淀池分級沉淀發酵法將其中大部分固形物分離,沉淀后的水再經生物發酵可用于農田灌溉及魚塘養魚,有條件的可采用固液分離機將糞污水中的固形物分離用于制造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