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產奶量的同時,如何提高牛奶乳脂率
要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必然使用大量的精飼料,但精飼料的大量使用,又必然影響瘤胃發酵中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并增加丙酸的比例,而乙酸才是最終提高乳脂的關鍵物質,所以,提高精飼料的喂量可能降低乳脂率,那么,如何在提高奶牛產奶量的同時,又能提高牛奶乳脂率呢?
奶牛的主要能量來源是食入精粗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淀粉、雙糖和單糖等。飼料碳水化合物經過奶牛瘤胃內微生物的發酵,最終變成揮發性脂肪酸(VFA)。VFA是奶牛最大的能源,它所提供的能量約占奶牛所需能量的2/3,而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發酵產生脂肪酸的過程中產生的ATP又是微生物本身維持和生長的要能源。VFA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和少量較高級的脂肪酸。揮發性脂肪酸除作為能源物質外,對泌乳奶牛來說,乙酸是合成乳脂的前體,丁酸亦能形成乳脂肪,某些長鏈脂肪酸可直接被吸收進奶中形成乳脂。丙酸是奶牛最大的糖源,可提供所需糖的50%左右,其它50%則由淀粉和生糖氨基酸提供。正常情況下,乙酸占50%—65%,丙酸占18%—25%,丁酸占12%—20%,但這種比例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日糧中精料尤其是谷類飼料比例大而粗料比例小時,粗料太細或壓制成顆粒以及喂熟料等都可增加丙酸的比例而降低乙酸的比例,若乙酸的比例下降到50%以下時,乳中脂肪含量就要降低,而體脂肪的沉積就會增加,這對于泌乳牛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出現上述原因主要是這些飼料在瘤胃內發酵速度太快,使瘤胃PH迅速下降,PH的降低有利于丙酸菌的活動,因而丙酸大量增加,而乙酸下降顯著。另外,由于飼料在瘤胃內發酵速度快,停留時間短,則進入腸道的淀粉量必然增加,而淀粉在小腸中的消化終產物是葡萄糖,這樣便增加了葡萄糖的吸收量,而葡萄糖吸收量的增加會促進葡萄糖合成體脂。所以,養奶牛精料不能過多,粗料不能加工太細,但也不是說不能用精料或粗料越多越好?茖W研究和生產實踐的結果表明,用粗料含量高的日糧喂乳牛,只能獲得較低的產奶量,因為粗料的可消化能太少,體積太大,且能量損失較大(主要是生成甲烷),如果想使產奶量達到6000—7000公斤或以上,必須供給奶牛較多的精料,至少占總營養價值的40%,高峰期要越過60%,但精料增多、會導致瘤胃內容物PH降低,正常瘤胃微生物區系改變,丙酸比例提高,乳脂率下降,而且PH下降也容易造成胃潰瘍等,有時甚至發生瘤胃酸中毒,如何使乳牛適應高精料水平的日糧,獲得高的產奶量,而且又能避免以上不良后果呢?
1.應用緩沖劑調控瘤胃PH值:瘤胃PH是瘤胃發酵的重要指標,對于飼料的消化有重要影響。一般情況下瘤胃PH為6~7。纖維素分解對于PH值的變化比較敏感,當PH值較低時,其活性會受到影響,使粗飼料的消化率下降。奶牛常用的緩沖劑如碳酸氫鈉和氧化鎂等。在精料較多的日糧中添加碳酸氫鈉等緩沖化合物不僅提高乳脂率,而且提高產奶量,原因主要是添加緩沖劑使奶牛采食量增加并提高了干物質的消化率?墒褂袡C物質消化率由69%提高到72%,纖維素消化率由36%提高到48%。碳酸氫鈉的適宜添加量為日糧總干物質的0.8%或精料量的1.5%~2.0%,氧化鎂為總干物質的0.4%。
2.調整飼料的精粗比例:粗飼料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高、在瘤胃中發酵產生的乙酸比例高。精飼料中的淀粉和糖的比例高,在瘤胃中發酵產生的丙酸多。所以日糧精粗比例不僅決定了日糧價格,而且決定著瘤胃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影響泌乳牛的乳脂率。生產實踐中,在滿足奶牛營養需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利用優質粗飼料。精飼料主要用來平衡奶牛日糧營養水平的,每千克牛奶的精料消耗不應超過250—350克。泌乳奶牛日糧必須保持一定比例的粗纖維含量,一般粗纖維不要低于15%。粗飼料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夠刺激瘤胃壁,促進瘤胃蠕動和正常反芻,使牛每日有7—8小時的反芻時間。通過反芻牛瘤胃內重新進入的食團中混入了大量堿性唾液,進而維持瘤胃內環境的PH在6~7之間。粗飼料不僅增加了反芻時間,而且增加了采食時間。為了合理地利用精飼料,應根據奶牛的各個不同泌乳時期確定精料的合理用量。在泌乳前期(11—100天),精料飼喂量應占總量的40%左右;在泌乳中期(101—200天)應占到60%左右;在泌乳后期(201—305天)應占到30%左右。
3.控制飼料的加工細度: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發酵產生揮發性脂肪酸,而奶牛的唾液呈弱堿性,唾液流入瘤胃使VFA得到中和,最終控制PH在6~7之間。奶牛唾液的分泌受采食、咀嚼和反芻的影響,飼料結構粗糙能夠促進奶牛采食、咀嚼和反芻的影響,飼料結構粗糙能夠促進奶牛采食、咀嚼和反芻,進而產生更多的唾液。
4.過瘤胃淀粉的應用:精料中的谷物籽實中含大量淀粉,淀粉在瘤胃中的發酵速度快,終產物是丙酸,為奶牛乳糖的前體物。研究證明,淀粉的快速度發酵不僅降低瘤胃PH,而且影響粗飼料的消化率,抑制奶牛采食量。為了避免這些不利因素,滿足高產奶牛的能量需要,采用過瘤胃淀粉技術,使淀粉在瘤胃中很少降解,大部分在小腸中消化降解供能。淀粉來源不同,在瘤胃的降解率差別很大,對纖維素的降解率的影響也不同。大麥、燕麥或小麥日糧淀粉的降解度較高,為87%;豆粕籽實中淀粉的降解率居中,為74%;玉米和高粱淀粉的降解率較低,分別為68%和49%(Nocek和Tamminga,1991)。通過選擇某不同來源淀粉日糧可以改變淀粉在瘤胃中的降解率,使淀粉的消化部位由瘤胃轉向腸道。